当前,苏州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高质量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,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的最新要求,确保苏州在“十四五”时期开好局、高质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好步,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回答好的重大问题。
未来一个时期,是苏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,某种意义上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。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,说到底是改革问题,必须确立高质量的改革理念,坚持改革的问题导向、发展导向、效果导向,只要有利于促进发展、有利于扩大开放、有利于加强创新,就要敢于啃硬骨头,勇闯改革的“无人区”,精准聚焦、持续深化改革,为高质量发展破除桎梏,为高质量发展释放活力,为高质量发展构筑引擎。从总体上看,我们要按照系统集成、协同高效的要求,推动各项改革相得益彰、发生化学反应;要注重改革力量的系统整合、协同发力,加强上下衔接、左右配合、内外联动,形成聚合效应;要注重改革项目的系统谋划、集成落地,既推出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项目,也推出一批切口小、落点准、收效快的政策性创新举措,尤其对各种碎片化、点状化的改革举措进行关联耦合,放大集群效应。具体来看,以下方面要尽快寻求重大改革突破。
一是聚焦协同机制,凸现整体优势。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,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协调,形成发展合力与整体优势。应该看到,在发展初期,我们采取“巴掌路线”,相对“分散”的竞争发展有其合理性,可以快速形成抢先优势、规模优势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,苏州已进入到全国“第一方阵”,竞争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比拼的主要是科技竞争力、产业国际竞争力、城市综合竞争力,因此我们必须更多实施“拳头战略”,形成全市域的发展合力。在区域发展谋求“一体化”的今天,在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今天,苏州全市域的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。我们有必要强化市级统筹力度,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体化协同机制。比如全市域战略性产业项目的合理布局,防止一定程度的“内部竞争”;比如对于重大项目,必须强化市级层面调动资源的力度,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;比如对于优质项目,加大资源要素的倾斜配置力度。
二是聚焦“一区多园”,放大品牌优势。我们认为,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合作的成功典范,是苏州科技竞争力、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。在新发展时期,园区的发展既面临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,也面临着如何推动园区“经验输出”、放大园区“品牌效应”,更好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。在当前情况下,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有一定难度与阻力,我们感到,必须拓宽发展思路,借鉴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地实践,探索跨区联动、飞地治理发展模式,形成配套衔接、有机互动、权责明晰、利益共享机制。应该说,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,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实体化运作已经初见成效,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方案,与时俱进完善改革思路与举措,打造飞地治理的“苏州样本”。
三是聚焦瓶颈制约,再造资源优势。应该看到,当前苏州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是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,面临着土地资源、土地指标“双紧缺”的矛盾。我们感到,一方面,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思路,改变以往以土地资源大规模投入为支撑的发展模式,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,注重引进研发型的和带动性大、产出效益高的项目,实行供地的高效优化配置,向优质项目倾斜。另一方面,一定的土地供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,必须努力争取新增土地“零增长”,拓宽思路推进土地资源的“二次开发”,多渠道盘活存量土地。比如,完善配套政策,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,积极尝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,以提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驱动城乡资源要素流动;进一步深化苏州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农村土地“三优三保”改革(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、保障发展用地,优化农业用地结构、保障耕地面积,优化镇村居住用地、保障农民权益),尽快研究出台经营性用地、产业用地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农业农村用地的指导政策,统筹使用节余指标,实现效益最大化;我市近年来推进“被撤并镇”整治,如何规划利用好,具有较大的土地挖掘潜力,整治后的土地可作为新兴产业小区,由此也可带动“被撤并镇”地区的改造与繁荣;摸清闲置土地、企业低效用地、退二进三土地等的基本情况,尤其是对于部分企业的闲置土地,要制定相应用地规划和配套政策,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不动产税费制度和财政分配制度,让低效利用的土地、房产充分流动起来,按照市场状况确定合理的计税基数,降低企业负担,激励引导企业进行转让,或由国资参股,推动企业进行转型升级。
四是聚焦自贸片区,打造功能优势。苏州自贸片区的建立,是苏州工业园区乃至全市进一步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、构筑开放发展新高地、营造开放发展新优势的重大契机。我们感到,苏州自贸片区设立相对较晚,国家定位也比较原则,一定意义上有了探索创新的更大空间,可以在更高起点上谋求更大突破。一方面,加大学习借鉴、集成创新力度。加强对先行自贸区的政策创新研究,发挥园区拥有开放创新综合试验、苏南自主创新核心区、省现代化试点等平台的叠加优势,探索实行高水平贸易自由化、便利化政策,增强海关特殊监管区互联互通功能,做强保税加工、仓储、运输、展销、货物中转的开放平台,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,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,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机制。尤其要借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政策创新,形成政策优势。据了解,上海临港新片区具有特区的某种机制优势,已出台了50条新政,包括财税金融政策、吸引人才发展环境、推动高端产业集聚、住房保障等一系列支持措施,具有很强的政策优势。苏州可开展专题研究,着力进行梳理细化,充分利用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平台,积极向上争取,尽量减少政策落差,把苏州自贸片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、吸引力的经济特殊功能区,从而加快构筑起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另一方面,率先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。从中央的整体布局看,海南自贸港承担着为探索中国自贸港打基础的特殊任务,到2025年形成框架,到2050年全面建成。苏州自贸片区可充分发挥中新合作优势,学习借鉴新加坡自贸港建设经验和国际上自贸港建设的先进经验,紧紧围绕构建全球领先开放标准制度和政策体系、贸易投资自由化覆盖行业范围、自贸港法律框架设计和阶段性目标、投资管理、货物贸易监管、资本项目管理、人员跨区跨境流动、财税体制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等重点,结合中国实际,发挥园区优势,率先开展探索,加强实践创新,构筑苏州自贸片区新优势,为中国自贸港建设提供“苏州样本”。